在一些人的想像裡,大學裡的思想政治課往往是形式刻闆、氣氛沉悶,學生們沒精打采,老師們也苦惱不已。但現在很多高校的思政課,可能會推翻您的印象。比如,有這樣一組數據就很能說明問題。在一次對3萬名學生進行的随機抽樣調查中,有86.6%的學生表示喜歡上思政課,有91.3%的學生,認為思政課讓他感到很有收獲或比較有收獲,甚至有些高校的思政課還出現了一座難求的情況。這是怎麼做到的?現在的思政課到底是個什麼樣呢?
現在,上海市的很多高校,思政課不再枯燥乏味,而是備受學生期待。上海外國語大學的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堂,今天的主題是習近平總書記的青年觀,和其他學校思政課不同的是,這門課是老師用中英文雙語來教學的。
“就像系扣子一樣,第一顆扣錯了的話,接下來都有可能會亂,所以第一顆扣子是什麼?對,就是道德觀,社會主義道德觀。”在課堂上,上海外國語大學思政課教師徐大慰給學生介紹了習近平總書記如何看待青年、如何鼓勵青年。為了加強這些外語專業同學的理解,徐大慰還提出了一些名詞,讓同學們來翻譯。
雙語教學,不僅要求教師在專業上有所建樹,還要有很高的外語水平,在上海外國語大學擔任思政課教師的幾乎都具有留學美國、歐洲的經曆,徐大慰說,觸動她回國擔任思政教師的就是她在挪威的留學經曆。
徐大慰對記者說:“十多年前我去挪威留學的時候,當時是剛剛大學畢業,所以對我們祖國燦爛的傳統文化,包括對我們的政治制度道路都沒有非常深刻的認識。但是挪威人對我們(國家)感興趣得不得了,問東問西,看我一個中國小姑娘,結果我答不出來,覺得特别慚愧。從挪威回來之後,我就去讀了一個中國近現代史的史學博士,這其實就是一個緣起。我說我要了解祖國優秀燦爛的曆史文化,了解我們的傳統,我要代代相傳,所以就做了這樣一個能夠傳下去的一個大學老師。”
徐大慰的經曆也正是上海外國語大學進行雙語思政課創新改革的原因之一,從2014年3月開始,上海外國語大學将思想政治教育與外語專業教學相結合,破解了長期以來存在的專業課和思政課“兩張皮”的現象。
上海外國語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趙鳴歧說:“外語教學和思政教學兩張皮的現象,各說各的,現在大量的學生,國際化有餘本土化不足。我們培養的人才,怎麼能夠站在國家的角度?你要有國家的情懷,更要體現對國家的這種擔當,能夠成為一個中外文化使者。在這種情況下,學校提出把外語教學和思政教學結合起來。”
同樣受到學生歡迎的還有複旦大學的思政課。最近,複旦大學思政課教師陳果講課的視頻在網絡上熱傳。陳果在課上的很多話語溫暖人心,充滿了正能量,很多學生說,她是一位能夠給學生思想啟迪、慰藉心靈的教師。
陳果說:“得真正了解學生,了解他們當下的困惑,了解他們當下的問題,了解他們的快樂和悲傷。其實跟學生保持平視,去了解他們的内心,然後在課堂當中去創造能夠打開心扉的思政課,這是我的一個目标。”
構建學生真心喜愛、終身受益的思想政治理論課,将知識與學生的需求聯系在一起,這是複旦大學思政課的目标。除了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之外,在本科生思政課必修的其他三門課中,像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等,複旦大學的教師們也都下了不少功夫,讓學生學到的不僅是理論知識,還是可以指導實踐、解決問題的重要方法。
複旦大學的顧钰明教授說:“我一直有一個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必須把總書記這些最新的理論發展、理論創造,把這些思想交給同學。我認為這才是真正解決他們現實問題,這才是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時代化、大衆化,否則你講馬克思主義太抽象了。”
教學創新的核心是人才,是師資。為了提升課程質量,複旦大學廣納人才,近50位思政課教師分别來自于哲學、政治學、法學、經濟學等多個學科,絕大部分都有博士學位,打造了一支業内聞名、學生推崇的思政課博士團教師隊伍。
複旦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黨委書記董雅華說:“我們感覺思政課是政治理論課,需要以強大的學科為背景,需要以學科建設和科學研究為支撐,才能夠把政治理論課講深、講透。”
那麼,如何打破過去人們印象當中思政課刻闆的印象,讓更多的教師能夠有教學積極性,把真正優秀的教師留在思政課課堂上呢?中共上海市教育衛生工作委員會書記虞麗娟告訴記者:“我們形成了十大專項行動計劃,預計投入5.6個億,經費支持力度肯定要加大,隊伍建設培養力度肯定要加大。”
而之所以這樣下大力氣改革,目的就是讓學校回歸到立德樹人的本職工作中來,引導學生建立正确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現在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标,将來他們就是中堅力量,所以他的價值觀上不認同,将來的貢獻度肯定會受影響,所以說大學第一位就是教書育人,立德樹人是第一任務。”虞麗娟對記者說。
不僅思政課必修課創造了精品課堂,為了讓學生更了解中國的曆史、政策、國情,一些大學還研發出了内容豐富、形式多樣的思政選修課。
在上海大學“時代音畫”的課堂,一門思政課的選修課正在以演出形式進行着。他們通過一些經典音樂風格的變化來反映時代的變遷,主講人是上海大學音樂學院的院長王勇。“通過一個思政課的課堂,向更多人去傳達音樂和國家的命運,音樂和時代是有着非常緊密的聯絡,通過這個環節能更好地了解那個時代,了解在那個時代中發生的一些特殊曆史事件。”王勇對記者說。
在這堂兩個半小時的“時代音畫”課上,除了王勇教授之外,參與授課的還有來自馬克思主義學院、音樂學院的不少教師。
上海大學社會科學學部副主任陶倩說:“每門課有一個主任課老師,他是項鍊的基座,請來的專家都是一個一個的珍珠,串在這個項鍊上面,所以我們叫項鍊模式。每一個課裡面你看為什麼熱鬧,因為有四五個老師在裡面,不同人有不同的學科背景,這樣綜合在一起效果非常好,所以這個項鍊模式一直是我們改革的特色。”
上海大學創新的“項鍊模式”打破了各學院、各專業、各部門之間的壁壘,讓各專業的教授們聯袂為學生授課。
上海大學的“大國方略”是上海主力打造的“中國系列”思政選修課之一,目前,像華東政法大學開設的“法治中國”、華東師範大學開設的“中國智慧”、上海第二工業大學的“大國工匠”等等都是上海高校思政課的重要組成部分。除了必修課和選修課,高校思政課的第三個關鍵環節就是把思想教育融入專業課,從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
教育部部長助理劉大為認為:“要把理論和實踐結合起來,要把中央的精神、學校的實際情況和學生的成長結合起來,要讓學生們感覺到,是設身處地在指導幫助他們成長。”
通過思政課改革,讓思政課變得活躍起來,不僅課上的“擡頭率”提升了,對于思政課傳授的内容和傳遞的思想,這些90後、95後,也更加認同。為了提高思政課質量,教育部将2017年定為“高校思政課教學質量年”,在教育部的統一指導和安排下,全國各地的很多高校都進行了思政課的創新嘗試。
“為了繼續加強思政課建設,落實好十九大精神,我們考慮2018年要實施思政課教師隊伍建設年工作。特别是通過去年一年的工作,我們總結各地高校一些好的做法和經驗,進一步完善高校思政課教師隊伍建設的配套政策,讓這支隊伍有吸引力,有榮譽感,把高校思政課建設再推上一個新的台階。”劉大為說。
思政課的作用不僅在于傳授知識,更在于引導學生樹立正确的三觀。怎樣用更生動、更有效的方式把課上好,而不是老師照本宣科,學生愛聽不聽?這些年來,全國很多高校進行了改進思政課的創新嘗試。有句話說得好:“好的思想政治工作應該像鹽,但不能光吃鹽,最好的方式是将鹽溶解到各種食物中自然而然吸收。”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規律,遵循教書育人規律,遵循學生成長規律,走近學生心靈,成風化人,這樣的思政課才會有意義、有意思。